時代進步,傳統的【柴窯燒陶】已經被視為落伍、費時、費力的燒陶方式,然而因柴火直接在體壞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且木柴燃燒后的灰燼,落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痕與背火面所產生的陰陽變化,也是電窯、瓦斯窯所不及的。 落灰經高溫溶融,形成自然的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這就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 以上時(依柴種類而有所不同)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壞上中的鐵,則使形成的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 燒窯的時閑往往需要兩三天以上,且溫度需達到1260度以上,否則落灰效果差。薪柴的消耗量大( 一立方米 約需二、三噸柴,視燒窯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投柴加火也需極大的體力與耐力,這些都是造成柴燒作品成本較高的原因。 因為陶壞不需施釉,木灰自然的飄落,故每一件陶壞都會有厚薄不均的釉面,或是留下火焰熏燒的痕跡,或者沾染厚厚的、粗糙的、似熔未熔的灰釉等等粗獷的質感、樸拙的色彩。 由于柴燒控制困難,人力、物力成本又高,所以對陶藝創作者來說無疑是項挑戰,但柴燒作品渾厚內練的質感「火痕」與「灰釉」每每在作品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是柴燒的難得可貴和令入著迷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