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正源陶茶)紫陶茶缸防潮,聚香,醒茶的功效原理】我家茶桌上常年放著一些茶罐,里面裝著備用的古樹普洱茶葉,顧客進店,無意中揭開某個茶葉罐,一股醉人的茶香襲來,就連茶葉罐的蓋子也被醇厚的茶香縈繞,當即決定將茶葉罐帶茶一起買走了。
以上情景是紫陶茶葉罐聚香功能最生動的例子,我在平時和陶友茶友們交流時,常常建議大家如果存家居存普洱茶最好最安全的就是放入紫陶罐子里,當然也時常會聽到他們感慨,紫陶茶葉罐的聚香功能確實十分優越。用完體驗后對于紫陶茶葉罐十分青睞。
對于建水紫陶茶葉罐存儲茶葉的優越性,無論是紫陶業內還是廣大陶友,都是公認且最有底氣的,絕非王婆賣瓜。除了聚香功能,在防潮、醒茶上也十分出色。所以,每當被問到紫陶茶葉罐有什么好處時,我都會回答:防潮、醒茶、聚香,百年醇香。
防潮是對茶葉的物理防護,關鍵是提供穩定的存儲環境。茶葉的存儲對于環境有特定的要求,尤其是環境中的水分含量。我們生活的絕大多數環境難以做到絕對干燥,因為緯度、海拔、地形以及局部天氣差異等等因素,每一個地方空氣中的水分含量不盡相同。茶葉的存儲并不要求絕對干燥的環境,但是水分一旦超過它的范圍,就會霉變、腐爛。在低緯度、低海拔、多雨水的廣東地方,往往空氣潮濕,茶葉若直接與這樣的空氣接觸,時干時潮,發霉腐爛的幾率很大。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存儲環境,紫陶茶葉罐這時就可以派上用場。
紫陶茶葉罐本身坯體較厚,鎮漿過濾后目數高達400,經過高溫燒制后致密性(密度)較高,這樣的坯體結構會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內部環境,其特點是內部空氣成分穩定,受外界影響較小。而且最厲害的是它能透氣不透水,非常符合普洱茶的轉化條件。因此,當外界陰晴不定時,茶葉罐內部能夠起到一定的隔絕作用,將空氣干濕度保持在理想的范圍內,使其中的茶葉不致發霉腐爛。
醒茶是茶葉與空氣接觸后緩慢的化學反應,關鍵是控制好空氣及其中的水分含量。茶圈內對醒茶的定義是:讓沉睡或塵封的茶葉通過與空氣和水份的接觸蘇醒過來,吸收天地人氣,重新煥發出茶葉的本質以便于沖泡飲用的過程。通過對這個定義的理解和延伸,我覺得茶葉要“醒”得好,應該循序漸進,這就要求茶葉接觸的空氣和水分都要比較穩定,而且有一個較長的反應(蘇醒)周期。
茶葉常見的都是封存在竹葉殼里或者紙箱子里,它們仍然會與空氣接觸,但是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竹葉殼或者紙箱,都不能很好的提供穩定的內部環境,外界天氣陰晴雨雪,內部環境也隨之變化;二是這樣包裝的茶葉往往大量堆疊在一起,越往里,空氣越少,茶葉反應越慢,甚至在塵封的環境下處于沉睡的狀態,這就是上面定義中所說的沉睡或塵封。
所以講究條件的茶人,比如我老爸是建立恒溫恒濕的存茶倉庫來解決上面兩個問題以及存茶過程中出現的其他問題;但是家居或者地庫存茶的茶人,就只好千方百計尋找存茶的地方,有時候保存不當,茶葉最終還是霉變腐爛。
紫陶茶葉罐在醒茶功能上其實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我在談防潮功能時說過,紫陶茶葉罐的坯體結構和分子結構可以形成相對獨立且穩定的內部環境,將空氣干濕度保持在穩定的、理想的范圍內,這里不再贅述。
無論是散茶罐還是各種餅裝罐,都留有足夠的內部空間供茶葉與空氣接觸。散茶道理很簡單,自不必說。以餅茶為例,一餅一餅重疊放置在缸內,其餅與缸之間、餅與餅之間,都還有足夠的空間供空氣流動。紫陶茶葉罐并不會做到像茶壺那樣密封,也便于空氣的持續交換。
聚香是茶葉蘇醒程度和紫陶茶葉罐坯體分子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
香是一種氣體,聚香便是將香氣聚在一起,使其不致快速散失。香由茶散發,只要與空氣和一定的水分接觸,醒茶時刻都在發生,香氣也會不間斷地從茶葉中釋放出來。所以進入我家茶店,茶香彌漫;將一餅茶放在一間空屋里,幾天過后,茶香滿屋......這都是茶葉蘇醒散發的香味。
紫陶高溫致密,坯體密度較高,因此可以明顯防止茶香的快速散失,這就是我們揭開裝有茶葉的罐子后,為什么茶香那么濃郁的原因。更深入一點分析,香氣是一種分子,它未能在紫陶茶葉罐里散發,只有一個原因:高溫致密后的紫陶坯雖仍有空隙,但是空隙小于香氣分子的體積,因此茶香只能通過不完全密封的蓋縫緩慢散發。而外界的氧氣分子大于香氣分子卻小于罐體空隙分子,對茶葉起到較好的轉化作用。
為什么這樣說,一個最明顯的對比是,低溫致密燒成的黑陶和陶瓷茶葉罐,無論茶葉在里面放了多久,都不會有濃郁的茶香縈繞其中。如果對此存疑,大家可以買一個黑陶或者陶瓷茶葉罐去對比。